如果你是一位厨房小白,但又想在家里操办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有可能吗?健康食品展 的小编认为你至少可以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叫外卖,二是预约一位私厨,三是直接购买“预制菜”。
外卖可能会存在食品卫生问题,而预约私厨太奢侈,预制菜则成为了人们不二选择。特别是当春节遇上疫情防控,就地过年成为趋势,但过年的仪式感不可缺少。没有父母帮忙,操办一场体面的年夜饭,既省时还省力的预制菜则成为了年轻人最好的选择。
那么预制菜到底是什么呢?预制菜又被称为快手菜,目前其并没有标准的分类与定义。国海证券研报认为,预制菜指的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类辅料,用现代化标准集中生产,经过分切、搅拌、腌制、成型、调味等环节预加工完成,再采用急速冷冻技术或其他保鲜技术保存的成品或半成品。
广义上的预制菜主要分为四类:即食食品(拆袋就能吃)、即热食品(指已经制熟,只需要经过加热即可食用的食品)、即烹食品(指经过清洗、分切、调味(或提供调味包),但没有制熟的半成品,烹饪之后可以食用的食品)、即配食品(仅经过简单清洗的分装净菜)。
而目前大部分被我们所讨论的预制菜赛道主要属于“即烹食品”,也就是回家仅需简单烹饪即可呈现美味佳肴的标准化工业食品。省去了洗菜、备菜的繁琐过程,有效节省了时间,消费者购买后,经过简单加工甚至无需加工即可食用,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
据叮咚买菜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期间高端预制菜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倍,在7天时间内卖出了300万份预制菜,客单价同比增长1倍。盒马数据显示,盒马预制年菜销售同比2021年春节增长了345%。京东到家数据显示,平台半成品净菜同比增长2.6倍,寿司、炸薯条、烤肠、沙拉、热狗等西式口味也有同比3.5倍及以上增长。
除了销量上的增长之外,预制菜概念股同样火爆,主要表现在相关企业的注册量不断增长,以及预制菜品牌获得融资和上市方面。具体来看,自2020年以来,爱烧饭、王家渡食品等10余个预制菜品牌接连获得融资;自进入2022年1月以来,与预制菜相关的股价接连暴涨。预制菜显然已经成为了新的资本宠儿,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多年发展不温不火现今成为资本的宠儿
实际上,预制菜并不能算是什么新事物。
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1920年,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机在美国试制成功,随后20世纪60年代起,各类预制菜在美国实现商业化经营;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预制菜在日本快速增长;80年代,加拿大及部分欧洲国家也开始兴起预制菜。在西方市场和日本、台湾等地,预制菜早已潜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20世纪90年代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中国,我国开始出现净菜配送加工厂;2000年后,深加工的预制菜企业开始涌现,味知香则是在这一时期成立,但由于条件不成熟,预制菜行业整体发展仍较为缓慢;2014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外卖爆发式增长,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预制菜在B端市场开始逐渐渗透并形成一定规模。
这把餐饮工业化的火在西方国家烧了近百年后,终于烧到了中国,在疫情的催化下更是越烧越旺,催化了预制菜消费加速。2019年,不仅高瓴、红杉、经纬、IDG等头部资本纷纷出手,2020年预制菜企业注册量更是达到近十年之最,全年共新注册1.25万家。
2021年4月,“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在上交所主板上市,首日股价涨幅约44%,上市后连拉10个涨停板;9月,“速冻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001215.SZ)在深交所上市,发行价为15.71元;11月,盖世食品(836826.BJ)登陆北交所(转板),成为“预制凉菜第一股”。2022年1月13日-20日,多个预制菜概念股爆发“涨停潮”。
据36氪和天眼查数据显示,2013-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涉及项目42个。从融资时间来看,2015年和2016年出现融资高峰,分别有14起和17起,2020年起预制菜赛道热度再起,2020年和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23起融资。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2445亿元,B端市场为1956亿元,C端市场489亿。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估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8.1%。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冷链物流布局,预制菜市场将向B、C端同时加速发展,之后将以20%的增长率逐年上升,2023年中国预制菜规模约为5165亿元,市场规模巨大。
预制菜为什么会火呢?
实际上,预制菜形成产业,最早是从B端业务开始发展的。2014年外卖行业兴起,商家对能够快速出单的预制菜需求不断增加。直到2020年疫情阻断了B端消费,餐饮业主动将菜品以半成品形式售卖,加上“宅”消费爆发,催生了C端消费需求,使得预制菜行业菜品的需求不断丰富,并从B端延伸至C端消费者。
从B端场景来看,预制菜是商家的“加速器”。对于餐饮企业而言,存在“三高一低”,即租金高、人工成本高、食材成本高和毛利低,这是一直是困扰餐饮企业的“痼疾”,即便是百强企业也未能幸免。而预制菜的出现,大大缩短了餐厅的出菜时间,同时节约采购成本、场地租金、人力成本。且随着外卖业务的发展,让商家对出餐时间、菜品成本需要把控到极致,料理包的出现满足这些商家的需求,也间接刺激了预制菜行业的发展。
而从C端来看,预制菜是“懒人福音”。当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把太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对于工作之外的事情就比较“懒”了。如果要做一顿饭,从买菜、洗菜、切菜、炒菜等一套流程下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会让人变得很疲惫,下厨做饭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负担。
如若天天点外卖,则担心存在食品安全和健康状况的隐患。且从中国人的习惯来看,人们喜欢“锅气”,认为再好吃的外卖,也比不上自家锅里炒出来的菜香。
烹饪也有利于增进家人的感情,年轻人需要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烹饪中找到平衡,而预制菜既能确保事物的安全卫生,预制菜可以省去备菜的繁琐过程,有效节省了时间,贴合了当下年轻人的需求。
且近几年来,我国冷链运输能力的提升以及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零售企业的前置仓铺设,为预制菜C端消费者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资本以及外部环境等多重压力之下,互联网行业可谓是“哀鸿遍野”,众多中概股普遍下跌。或许是为了转嫁压力,也或许因为嗅到经济由虚转实的信号。近两年资本市场爱上了“实体”,如奶茶、咖啡、面馆,都成了一些知名投资机构瞄准的标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预制菜也顺势腾飞,成为资本青睐的热门。
职场中撑起“大梁”的80后、90后正成为当下社会消费主力,他们工作忙碌闲暇时间较少,且已养成高品质生活。烹饪便携的预制菜,成为解决他们事业与生活两难选择的答案。相比于方便面、速食冻饺、自热火锅,食材用料和加工方式更“精致”的预制菜,拥有更优质的口感和卖相。
相比于到店就餐、点外卖,预制菜自烹、自热也更有参与感和选择性。
资本的大力助推,及消费端的广泛接纳,使各界都看好预制菜的未来。天浩站在消费者角度观察,预制菜解决的是居家餐饮“消费升级”的问题。过去在家里“手笨”的白领,只能做些简单的菜样,有了预制菜一切变得相当不同。如虎年春节期间,较复杂的花椒鸡、佛跳墙、羊蝎子等预制菜迅速蹿红。拥有便捷、多样化、省钱三大特征的预制菜,将开启一个万亿消费的大风口。
抓80、90的胃
80后、90后是幸福的两代人,伴随着信息科技成长。生活与娱乐相比前几代人也要更丰富、多元,生活中各种小聚不断,娱乐活动也从打游戏、剧本杀到室内/外滑雪花样异常繁多。生活丰富多元的同时,加班也更为严重,996、007成为常见现象。
2019年智联招聘曾做了份调查报告,在对2019年白领每周加班时长调研时发现,对于8成白领来说,加班是常态,从不加班的白领仅占18.05%。其中每周加班3小时以内的白领最多,每周加班10小时及以上的超20%。这意味着,加班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忙碌之下,在家做饭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出去吃、点外卖成为最节约时间成本的方式。但是长久之下,基于性价比、卫生、口味等多方面的考量,很多消费者开始寻找新的代替方式,而预制菜的出现,成为他们解决难题的答案。
预制菜,顾名思义,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通过需要加工的程度多少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
小H就是一名标准的北漂,住在丰台的她,周末懒得出门,订外卖又“嫌弃”没好吃的餐品。就在盒马上下单了“京味宫保鸡丁”“台式红烧牛腩”,自己简单加热一下,配上自己用格兰仕电饭锅蒸的“五常大米”米饭,不仅口感上很满足,一份菜加热后还能吃两次,成本上也和在外面吃或点外卖更划算。
让她不满的是,许多预制菜保质期较短,二三天的保质期意味着她购买完预制菜回家,要马上吃掉。
预制菜就像是外卖的升级版,对不会做饭和没时间做饭的人非常友好。而且相比于外卖来说,预制菜方便快捷、品类多、味道好,同时也更营养健康。同时,预制菜不但能满足一些人的就餐需求,还在某些层面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让他们体会做饭的乐趣,找到家的感觉。如此种种,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预制菜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除了用户的喜爱之外,疫情的影响,也促使预制菜风口提前到来。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发布的《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中对预制菜赛道分析指出,目前我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100亿元,到2025年行业规模有望增长至6000亿元左右。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未来6到7年间,我国预制菜行业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成为“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
而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在吸引着众多玩家下场,既有专业预制菜企业,又有食品加工制造领域、连锁餐饮领域的玩家,还有新零售领域、其他领域的跨界选手,赛道可谓是热闹非凡。
具体看来,专业预制菜企业包括如味知香、新聪厨、好得睐、惠康食品、佳宴食品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味知香,2021年4月,味知香上市,成为“中国预制菜第一股”,首日股价涨幅约44%,上市后连拉10个涨停板。聚焦到产业上游,即传统速冻品及原材料供应企业,则是以三全食品、安井食品、龙大美食和国联水产为代表。其中三全食品的“一碗饭”系列将鱼香肉丝、红烧牛肉等经典菜品搬上了餐桌,国联水产则依托自身的原材料优势,由粗加工转向预制菜深加工。
产业中游的传统餐饮企业,主要是眉州东坡、杏花楼、新雅粤菜馆、海底捞、西贝、广州酒家等传统餐饮企业。还有吉野家、肯德基等新式餐饮连锁品牌。这些餐饮企业多是已拥有较为成熟的供应链,在疫情的冲击下打开了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其中西贝创立子品牌“贾国龙功夫菜”,海底捞创立了“开饭了”品牌;而广州酒家则是依托盒马等新零售渠道推出半成品菜。而新零售领域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美团买菜、每日优鲜等皆在布局。例如盒马发力旗下自有半成品品牌“盒马工坊”;叮咚买菜也将预制菜作为重要业务品类……
除了这些已知大企业,在一级市场各路资本也是群雄逐鹿。其中大名顶顶的红杉资本领投“大希地”(大希地完成B轮融资近亿元人民币);IDG领投“锅圈食汇”(锅圈食汇完成C+轮融资近千万美元);美团领投“望家欢”(望家欢完成B+轮融资8亿元人民币),元气森林投资预制菜品牌“麦子妈”其获天使轮融资等等。
抓住80、90胃的预制菜,也同样抓住了他们对品质生活的需求,于是吸引了不同背景的玩家在赛道中竞逐。健康食品展的小编从以上诸多的玩家中可以感知到预制菜赛道的火热气氛,如今的预制菜也来到了发展拐点。
来源:茂货网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