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主打“健康”卖点饮料越来越多的同时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加上健康势头流量加持逐渐减弱,一些品牌开始瞄准上游建设。
流量红利没了当然要比拼供应链,新茶饮行业中一些品牌便是凭借深耕供应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饮料品牌可以借鉴相关经验,这样不仅能够加速产品差异化创新能力还能在品质上更有保障,尤其是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更有助于品牌竞争。

1.暗流涌动,头部企业纷纷自建供应链
饮料市场正站在消费变革和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这两年无糖茶、养生水、电解质水等多个品类飞速发展,但今年颇有放缓的势头。有数据显示2023年无糖茶销售额同比激增110%,市场规模突破百亿,预计2025年将达124亿元,炽热的风刮过无糖茶后吹向了养生水,相关数据显示无糖茶2024年第三季度增速放缓至4.1%,而中式养生水所在的植物饮料类目增速达37.64%。
在市场火热时期这些品类吸引了众多品牌布局,有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国内主要渠道上市的无糖即饮茶新品SKU数量为333款,但今年同期新品数量还不及去年的五分之一,而且这些新品资源主要被农夫山泉、三得利等头部品牌垄断,中小品牌的声量甚低。现在行业中的品牌无论是在供应链还是渠道布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这也就意味着品类竞争将更加激烈。
加上现在健康卖点为这些品类带来的流量逐渐降低,各品牌的竞争焦点也正逐步向上游供应链延伸,比如靠着气泡水、电解质水起家的某品牌在天津拿下二期地块建设生产基地,未来将不仅辐射华北及东北等区域的市场,更有望覆盖全国市场;某品牌去年年底投资10亿元在湖南株洲自建生产基地,将创新的触角延伸至供应链上游,为品牌创新按下加速键的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了其自主创新知识产权。
近日,轻上第三座现代化超级工厂——广东椰泰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在博罗县园洲镇奠基,据了解新工厂将专注于咖啡、椰子汁、果汁、凉茶、运动饮料等大健康饮品的研发与生产并配备16条全自动无菌冷灌生产线,年产量将超过60万吨。该品牌作为代表性新兴健康饮料品牌,其新工厂动工是一个重要的行业信号。
2.助力品牌原料争夺战
今年上半年健康化依旧是饮料行业的核心趋势,2025中国饮品冷饮产业趋势报告显示,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6.6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2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69%,远超行业平均增速。受此影响,消费者对低糖、零糖、功能性成分的需求持续攀升,主打健康卖点的饮料市场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
以无糖茶为例,随着入局品牌增多产品也更加多元化,比如某品牌限定明前龙井茶再次卖爆,某品牌前段时间推出的高香无糖茶吸引了行业关注,某品牌推出更具差异化枇杷花白茶等等。在原料端无糖茶从传统的绿茶、红茶、乌龙茶到更多特定产地、品种的茶叶再到一些小众茶叶,这不仅要求品牌拥有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更需要在供应链端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和质量控制。
而且现在无糖茶市场已经开始在基础健康之上融入养生成分,比如某品牌的陈皮白茶以“白茶+陈皮”迎合市场需求;随着消费者对茶饮的健康诉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无糖茶的功能性也备受关注,虽然现在市场中相关产品并不多,但或许是品类差异化的突破口之一,在此过程中自建供应链将为品牌带来较大助力。
养生水赛道亦是如此,现在市面上的养生水原料朝着更多元化、更小众方向发展,西洋参、淡竹叶、麦冬、铁皮石斛、黄芪等原料出镜率提高。品牌若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出差异化,就需要自建供应链来强化原料掌控力,从而确保产品原料的独特性和品质稳定性。
通过自建供应链品牌可以通过从源头锁定原料、获得独家协议与专利、深度溯源与透明化等手段把握健康原料生产,为品牌后续竞争奠定基础,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而且还有助于品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产品策略,当竞争对手仍在纠结包装设计或代言人选时深入原料端的品牌已在构建了新一代食品基础设施。
3.加速产品创新
在饮料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速产品创新已成为品牌构建差异化壁垒、抢占市场的重要生存法则,但现在市场中主打健康的饮料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类无非就是无糖茶、养生水、电解质水、椰子水等,而且这些产品在成分、功能、口感和包装上较为相似,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品牌加大研发投入,深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从产品配方、原料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
而上游供应链的建设则可以为品牌提供更具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在生产端可以通过工艺创新提高品牌壁垒,比如某品牌无糖茶以“HPP+冷萃”为卖点吸引了众多关注;某品牌升级的鲜绿茶强调以“0℃冰萃技术”锁住天然氨基酸等,这使品牌具备更强竞争力。去年下半年盒马就曾推出过两款HPP冷萃茶产品并在其小程序上获得了近万条评论,也意味着相关产品有一定市场基础。
现在不少品牌在供应链建设上更注重数智化,TraceGains的全球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食品饮料品牌都在今年寻求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竞争力,36%的品牌已经在新产品开发中测试该技术,53%的品牌在考虑将其用于成分采购和产品配方。比如去年11月联合利华宣布计划开设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实验室,以此来探索新趋势;可口可乐则利用AI设计全新口味和包装于去年9月推出“未来3000年”的限定款可乐。
数字化助力产品创新还表现在反馈端,通过相关技术品牌可以抓取社交平台声量关键词,识别市场对产品的其他需求,从而快速调整产品策略,甚至推出定制化产品来满足特定消费群体。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4.提供更稳定的品质保障
现在食品饮料行业中代工模式很常见,上到国际大牌下到区域性中小品牌,这在品牌发展前期确实能够更低的成本、更灵活的生产方式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但现在市场中因为代工厂原因造成食品安全等品质问题的案例比比皆是,使得消费者对饮料的品质安全更加关注,数据显示,消费者在关注产品包装时重视的几个方面分别是保质期和生产日期、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配料表、食品安全标志以及生产厂名和地址。
对于一些主打健康卖点的饮料品牌而言,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对品牌销量及形象打击可能更大。品牌通过上游供应链建设则能很大程度地避免品质问题的发生,因为代工模式下品牌话语权较低,而自建供应链则不同,在原料端,品牌通过建立专属种植基地可以自己制定相关标准从源头上保障品质。而且在产地就近可以建设预处理车间,无论是茶叶炒制还是鲜果加工都能及时完成从而保障饮品风味。
在生产加工环节,品牌通过自建工厂引进先进生产线与品控体系,能够实现全程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减少人为失误和外界污染的风险,以对生产环境的高要求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自建供应链还能增强品牌对生产流程的控制力,确保每一环节都符合健康、安全的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的饮料,比如通过AI视觉检测来检测瓶盖的密封性等。
现在自建工厂几乎成为了头部品牌的必选项,早在2011年某品牌无糖茶就搭建Log6无菌生产线,也就是说生产100万瓶不会出现1瓶被微生物污染的产品,目前该品牌已有14条生产线达到这一行业高标准。其实在食品饮料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对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控,以品质取胜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5.以成本优势应对价格战
现在市面上的无糖茶、养生水等主打健康的饮品在价格上已经与刚步入市场时相差甚远,普通包装的无糖茶从5元以上下降到3元价格段,椰子水从十几元一瓶到如今的10元以内甚至更低,有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椰子水均价呈现下降趋势,由2023年一季度的每百毫升均价1.91元下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46元,降幅达23.5%。现在还有越来越多大包装产品推出,以更具性价比的特点赢得消费者喜爱,同时也使得价格战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建供应链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椰子水是典型的原料驱动型品类,成本结构中原料占比较高,可达40%及以上,而椰子作为农产品很容易受环境、天气等影响导致产量、价格波动明显,这就要求品牌具备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在保障供应量稳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以成本优势在价格战中立足。
除了原料成本外,包装、生产加工、物流仓储、营销等都需要成本,这些算起来也是笔不小的支出。大部分饮料包装都采用PET材质,但近年来价格却大幅上涨,某品牌在2022-2023年报中多次强调,PET成本压力是调价主因;这也是饮料品牌纷纷推出大包装的原因之一,据查询一个1.5升饮料瓶的包材成本占比仅15%,而500毫升小瓶高达22%,而且大瓶装的抗压性更强,运输中不易变形,减少浪费也是降低整体成本的一种方式。
纸箱与物流成本也在持续攀升,2021-2023年瓦楞纸价格涨幅超30%叠加燃油费上涨,物流成本不断攀升。从长远来看建设供应链有望降低单瓶成本,扩大产能和优化仓储后品牌能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和损耗;稳定的供应链有利于品牌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获取更优惠的成本价格,即便降价也能保障品牌利润。
6.驱动行业加速升级
这两年市面上主打健康卖点饮料愈发多元化的同时一场从生产源头发起的行业重塑正悄然涌动,从果子熟了斥巨资自建工厂到东方树叶数十年来对生产线的提高,再到众多品牌纷纷布局专属供应链,现如今行业正经历重要转折,这不仅重塑了品牌自身发展路径助力其更大更强,还将驱动整个行业迈向更高质量的未来。
虽然这些品牌向上游挺进或许是处于多重竞争压力下的选择,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品牌若想突围就需要从原料、生产到运输等多环节把控。自建工厂能够让品牌根据市场需求敏捷调整配方、工艺,快速推出新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占得先机。同时在原材料成本频繁波动的大环境下,也能减少不确定的风险,而且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构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这场变革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个别品牌,对整个行业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自建工厂所需的重资产投入与复杂运营能力,无形中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加速了小品牌被市场淘汰的进程,使资源向真正具备实力的头部企业集中,或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结构优化。
有品牌将严苛的生产、品控标准带入上游后将会倒逼原料供应商、包装企业以及一些代工厂朝着更高附加值或更规模化、低成本方向转型,从而带动行业加速升级。在当下大环境下只有能够掌控供应链的品牌才能在产业长河中奔涌向前,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加入后,一个由稳定品质、高效创新和健康生态所定义的新行业图景将日渐清晰。
7.对品牌资金实力是个考验
虽然现在众多饮料品牌纷纷朝着上游供应链“努力”,但对资金实力是个不小的考验。比如某品牌在安徽滁州自建的工厂投资了10个亿,某品牌去年以3596万元竞得株洲市石峰区工业用地,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生产基地;某品牌工厂占地面积达89.3亩,项目总投资5亿元;还有品牌投资15亿元建设生产基地。
这还只是前期投入,从品牌运营到生产制造管理难度陡增,也需要庞大且持续的资金投入,对品牌现金流构成严峻考验。而且这些投入无法快速转化为现金流,据了解从工厂规划、设备采购调试到稳定发展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在这漫长的周期里品牌不仅需承担巨额折旧与财务成本,更要承受市场变化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投资和回报不成正比。
当品牌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自建供应链后也就削弱了应对市场波动的缓冲能力,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不稳定或遭遇突发事件时,这种资金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品牌需要在自建供应链与保持资金流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尤其是对中小品牌而言,因为头部品牌通过凭借规模效应与多元产品线分摊成本,而中小品牌规模化程度较低,一旦出现问题则可能“致命”。
现在饮料行业的上游深耕正演变为一场资金实力的残酷淘汰赛,比拼已经从价格、营销跑向供应链,这也就意味着在资金上具有优势的品牌才更有资格获得“入场券”,那些经受住资金考验、成功构建上游壁垒的品牌在创新能力、响应速度、品控上更具优势,也就会转化为消费者忠诚度与市场份额。
行业思考:近年来饮料领域可谓是从产品创新、包装、营销、价格等多方面展开“内卷”,但这不仅加剧了行业内各品牌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还出现了品质下降、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压缩等负面效应。为此不少品牌选择重金投资上游供应链作为破局之路,这些投入将为品牌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长远来看还可能驱动行业整体升级。
SIAL 西雅展(上海)将于2026年5月18-2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作为覆盖全品类的食饮交易展,展会设立了18大主题专区,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展商参展。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00专业人士观展。 2026规格再升级,万亿商机等您抢占!黄金展位数量有限,展位火爆预定中!
内容来源:食安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