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告别明面价格战,电解质水打响“内功暗战”

2025.11.11

电解质水市场这两年增长迅速,逐渐成为饮料行业的新黄金赛道,同时还吸引了不少品牌下场布局,尤其是夏季各品牌的推新步伐会加快,赛道内众星云集,为品类带来更高热度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无论是一元乐享还是加一元得两瓶,这些促销策略使得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价格战依然笼罩在电解质水赛道上空。

 

SIAL西雅展

 

 

1.众多新选手入局

 

随着市场健康意识增长,电解质水迎来了大爆发,有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市场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大关,成为饮料行业增速较快的细分赛道之一,并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80亿元。相关市场调研也显示消费者对电解质饮料的认知度从2022年的38%迅速提升至2024年的72%;到了去年下半年该品类的铺市率已经接近98%。

 

今年电解质水赛道热度依旧较高,2025年开年以来多个饮品品牌宣布上新相关产品,其中既包括一些饮品巨头也有不少新兴品牌。以花生牛奶而闻名的老牌植物奶品牌银鹭上新了一款1L装的电解质饮料,据品牌宣称产品采用等渗配方,每瓶电解质含量≥900mg,主打补水卖点;今麦郎推出了名为“快补水”的1L装电解质饮料;旺旺于近期也推出了荟动电解质饮料,并宣传产品添加了芦荟汁,含有维生素B6和烟酸等。

 

在新兴品牌中果子熟了前段时间推出的电解质水产品获得了较高市场关注,根据品牌宣传产品“主打0糖0卡0脂,精准契合当下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尤其针对健身人群、上班族等群体的补水和疲劳恢复场景,以600ml和910ml两种规格覆盖随身携带与家庭饮用需求。”该品牌借助无糖茶在市场中崭露头角,这段时间又接连推出了维生素水、电解质水等新品类,虽说产品矩阵在不断完善,但品牌跟风布局的方式使得硬实力受到不少质疑。

 

除了不少品牌推新外,电解质水赛道巨头也在不断升级为这场“大战”做准备,比如外星人通过“运动医学+快消品”跨界融合,完成功能、场景、体验三重重构;东鹏饮料2023年出品的补水啦上市两年,已在全国布局超360万家终端网点,产品渗透至家庭超市、杂货店、运动场馆、学校、景区等多元化场景,销售额已奔向15亿元。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加入,今年电解质水市场竞争呈现出进一步升级态势。

 

 

2.价格一降再降

 

据行业数据显示,仅近两年就有超60个知名品牌相继推出电解质相关新品,在众多品牌争相布局下电解质水赛道同质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某品牌以“补水”卖点切入电解质市场取得显著成绩后,众多品牌跟风模仿,“快补水”“多补水”等以补水为核心的电解质水产品喷涌而出,而且在包装颜色搭配、瓶身设计等方面也大体相同,大都采用蓝、橙、白配色和线条,就连“开盖再来一瓶”的促销活动都高度相似。

 

众所周知,当一个赛道进入同质化竞争中时价格就成为品牌突围的有力武器,从去年开始各品牌就开始比拼“性价比”,无论是一元乐享、组合销售还是大包装都是促销手段之一。比如某品牌针对传统渠道开展“1元乐享”的促销活动,555ml和380ml中奖率高达35%以上,1升装更是超高中奖率达50%,中奖兑现者相当于平均只花了3元到4元就买到了一瓶1升装电解质水;针对现代的电商渠道开展“扫码赢红包”,第一瓶中奖者领券再扫第二瓶,即可获至高4元现金返还。

 

今年某品牌又将价格战推向了高潮,1L装电解质水仅需4元,无论是与同类型竞品还是与此前该品牌推出的产品相比,在价格上都更具优势。此前该品牌电解质饮料每瓶价格为3.7元/520ml;某品牌1L装产品的价格在其官方旗舰店中平均每瓶都为5.7元;百事旗下的佳得乐电解质饮料产品价格为4元/600ml。

 

这或许是开端,接下来电解质水的价格带或将进一步下移,毕竟在消费降级的浪潮下,我国饮料行业整体价格呈现出大幅度下沉趋势,尽管价格战看似能让品牌快速提升市场份额,但从长期来看品牌也是“受害者”,价格的降低必然会导致利润空间的压缩,导致在研发创新、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缺乏资金,影响品牌可持续发展。而且长期的价格战会让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转向低价,以后想要再以原本价格售卖大概率不会被市场接受。

 

 

3.天然成分的应用

 

在价格战悄然开始的同时电解质水市场中也发生着一场关于价值的混战,随着竞争升级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62%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含天然电解质的产品,市场中也有越来越多产品开始突显自身的“天然性”。比如某品牌电解质水配料表显示含水、食用盐、含天然来源的电解质饮品、柠檬提取物;某品牌配料表中除了水、白砂糖外还添加了浓缩椰子水。

 

而椰子水这两年在市场中的火热程度也较高,主要也得益于其带有的天然电解质标签,有相关研究表明天然椰子水中富含多种电解质,比如钾元素,每100毫升椰子水中钾含量约为250m毫克。此外,仙人掌水、白桦树汁等饮品都在电解质领域崭露头角,比如国外一品牌推出的仙人掌果水宣称含有钾和镁在内的7 种天然电解质、抗氧化剂和矿物质。

 

前段时间某品牌还推出了一款“9.0电解碱性水”,其品类虽为“包装饮用水”系,但实际上,无论是其功能性明显的卖点还是价格定位上都更偏向“电解质水”的赛道,这种更“天然无添加”的卖点似乎更具竞争力。除了这些外,竹盐、海盐这种天然电解质原料可用占比或将得到提升,现在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或升级配方致力于推出更“天然”的电解质产品。

 

但天然原料通常成本更高,味道各异,而且天然成分的稳定性还仍待检验,若品牌挖掘出创新成分,还需要在研发上下大功夫。电解质水赛道向“天然成分”的倾斜是消费需求升级、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不仅仅是添加一些椰子水成分那么简单,而是从电解质来源、甜味剂、风味到功能添加物的全方位革新。

 

 

4.添加物和风味的比拼

 

除性价比之外,风味和添加物也是电解质水新品们差异化打造的一大方向,在风味上,市面上的电解质水主要是白桃、青柠、柠檬等常见口味,但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以及市场口味需求的不断升级,电解质水也需要在口味上做出升级,毕竟作为饮料口味仍是市场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数据显示43%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更有可能尝试吸引人的口味而不是功能性的新饮料。

 

但大部分品牌主要通过添加食用香精区别不同口味,在健康饮食理念驱动下,一些品牌开始摆脱食用香精转而通过添加天然果汁作为调味剂,比如某品牌新推出的“闪充”电解质水,不仅有着“刺梨柠檬”和“海盐荔枝”两大口味,还特别注明是“三重维生素+电解质和真实果汁添加”;某品牌新推出的“荟动”电解质饮料也将添加芦荟汁作为一大卖点。

 

电解质饮中的高钠含量通常会引起不良咸味,一些品牌使用掩味技术或通过添加糖来平衡风味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过多的糖分又会为身体带来额外负担,许多生产商希望尽可能减少或消除糖分,同时避免使用人造甜味剂,英国茶叶品牌Kaytea最近推出了Hydro Infusions一系列“功能性电解质+茶”的混合饮品,这种加入茶叶的思路为接下来各品牌的创新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功能性饮料领域,如果味道是吸引消费者的因素,那添加物就是消费者认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然也不会那么多品牌在成分宣传上占过多篇幅。相关研究发现,有46%的人表示,在尝试新饮料时可识别的成分很重要,而40%的人表示当与熟悉的口味搭配在一起时,尝试新的口味/成分就易于接受了,也就是说添加物和风味二者相辅相成。

 

SIAL西雅展

 

 

5.功能复合化趋势

 

电解质饮料从诞生之初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历史,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整个饮料行业中并不受重视,从无人问津到爆火出圈主要是经历了疫情和全面运动意识觉醒两大转机。在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明确建议,“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发烧、腹泻时要及时补充电解质水,使得相关产品销量暴涨,随之越来越多电解质水功效帖子出现,比如减肥、治痛经、拉肚子防止虚脱、宿醉的止吐神器等标签烙印在电解质水身上。

 

归根结底市场选择电解质水的原因就是在于其有一定功效性,虽然其作为功能饮料实际上的作用就是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但随着当下年轻人健康意识觉醒以及这一赛道的不断扩容,更多差异化产品不断涌现,单一功能的电解质水满足不了日益提升的市场需求,60%的消费者期望产品具备3-5种复合功能,比如“补水+免疫力提升”、“能量+情绪舒缓”等等。

 

前段时间盐典超燃在钠、钾等电解质外,添加左旋肉碱、紫馚以及众多微量元素,通过多种添赋予了电解质水更多功能属性,宣称“不仅能快速补水还可以高效燃脂,并提升运动表现”;还有品牌减掉白砂糖的同时宣称添加了维生素E、维生素B等营养素;还有品牌通过添加马黛茶提取物赋予产品更多功效,在宣传页上宣称“马黛茶含有多达196种活性营养物质,其中抗氧化成分占比了50%以上”。

 

从品牌推新及市场需求变化能够看出,电解质水未来还将朝着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品牌可以通过挖掘更多创新成分赋予产品更多功能特点提升竞争力。由于涉及到功效宣传,品牌需要尤为注意,不能涉及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或以隐晦的方式宣传功效等,在市场认知的不断提升下,这样反而会成为品类“健康”发展的阻碍。

 

 

6.更聚焦细分人群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旦有产品热度较高就会吸引其他品牌跟风模仿,不少品牌开始针对特定群体推出专属饮品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市场上的电解质饮料介绍不难发现,大多数可以说是“通用型产品”,这些产品虽然也能实现解渴、补充能量等的作用,但不同性别、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和需求日益多样化,一些专属饮品开始出现。

 

女性饮品则是不少品牌的目标,近期雀巢推出的电解质饮料就是面向女性销售的产品,这为其他品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从消费群体来看,数据显示女性健康饮品市场正在快速增长,相关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女性功能性饮料市场规模为278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6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7%,这一增速是整体功能性饮料市场的1.3倍。

 

从市场角度看,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不少品牌开始围绕女性专属下功夫,比如某品牌在前几年推出了她能女性能量饮料,可口可乐曾推出“尊选28睡醒颜”的胶原蛋白肽植物饮品、汉口二厂曾推出玻尿酸气泡水“哈水”、娃哈哈曾推出了“轻奈”系列胶原蛋白气泡水、华熙生物则推出了玻尿酸饮用水“水肌泉”、宜简上线了美容功能性饮品“水光饮”等等,这都能充分显现出女性市场的潜力。

 

电解质产品的机遇不仅存在于女性消费市场,早在上世纪雅培就开辟了针对儿童腹泻护理的细分赛道,后续还通过不断创新升级在市场中取得了不错成绩。2010年前后推特上兴起了使用电解质饮料缓解宿醉的风潮,该品牌便精准捕捉到新目标人群,将营销火力指向夜晚饮酒,急需补水的成年群体,这也侧面表明品牌需要顺势而为,以市场需求变动为导向才能抢占心智,长久立足市场。

 

 

7.场景进一步拓展

 

电解质饮料诞生之初就是靠着与运动场景的紧密联系出圈,比如百事集团旗下的“佳得乐”靠着成为美式橄榄球联盟、NBA联盟的指定饮料,在运动饮料界混得风生水起;日本的宝矿力起初也只是在棒球场等运动场景相关联。受此影响不少品牌现在依然重视电解质水与运动场景的关联,也就导致直到现在不少消费者依然认为电解质水更适配于运动场景。

 

这电解质水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局限性,大部分人只有在特定场景下才会购买,而有数据显示我国超50%的消费者每月仅参与2-3次运动,也就是说运动频率并不高,即便全民健康意识觉醒及体重管理年政策实施可能会扩展消费群体,但运动场景对于想要做大做强的品类而言还是稍受局限。

 

市场观察显示,近两年新入局的电解质饮料品牌中,约70%的品牌依旧局限于传统电解质水的概念,过度强调专业电解质成分而忽视场景教育,导致多数入局的产品被消费者默认贴上运动专用的认知标签,难以突出重围。

 

国内某品牌电解质水以补水切入市场获得较大反响后,让更多品牌注意到日常生活场景,实际上现在电解质水消费群体已从运动人群扩展至更广泛的日常需求领域。想要提高产品销量并实现拓展就需要打破特定的场景限制,品牌可以在宣传时强化休闲场景,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认知。

 

随着高强度工作模式常态化,能量饮料的功能定位逐渐向脑力劳动场景延伸,2024年中国能量饮料市场规模预计为565亿元,其中“脑力场景”贡献35%的增量,远超传统运动场景。为此相关品牌可以推出针对熬夜加班、考试备考等场景的产品,通过“低咖啡因+专注力提升”配方与咖啡形成差异化竞争,未来电解质饮料将不再局限于功效,而是渗透日常生活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行业思考:电解质水赛道这两年热度居高不下,竞争也日益白热化,赛道内老玩家、传统饮料巨头、新兴品牌三方争霸,在价格和价值上不断内卷。从当下大环境看电解质水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成分等单一卖点,而是升维至配方、风味、健康、场景的综合较量,想要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具备强研发能力、强供应链支撑还需要超越固有客群与场景的局限。

 

SIAL 西雅展(上海)将于2026年5月18-2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作为覆盖全品类的食饮交易展,展会设立了18大主题专区,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展商参展。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00专业人士观展。 2026规格再升级,万亿商机等您抢占!黄金展位数量有限,展位火爆预定中

 

内容来源:食安时代

2025 SIAL 西雅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上海)

75个国家及地区    5000+展商     35万+食饮爆款

全球全品类一站式采购平台
拓全球供应商人脉,掌握行业趋势

现在免费领¥199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