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酸奶产业迎来价值重构期:未来三年,功能化,供应链优化与消费场景拓展定胜负

2025.09.23

一、产业链分析

 

(一)上游:奶源与要素(牧场、饲草、价格)

 

1.供给与养殖结构

 

奶牛单产继续提升、结构优化。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2025年春季全国奶牛平均单产达到10吨以上,在去低产牛、优化牛群结构的同时,生鲜乳产量仍处历史高位。4月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3.07元/公斤(环比-0.3%、同比-11.3%)规模化继续抬升。官方权威解读披露:2024年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78%(同比+2pct),奶牛平均单产9.9吨;原料奶生产100%机械化挤奶。

 

产量与存栏阶段性回调。权威媒体转载国家统计局数据称,2024年全国牛奶总产量4079万吨,同比下降2.8%,为2018年以来首次回落,反映出去产能的影响。

 

2.饲草与要素支撑

 

进口种牛、进口苜蓿等要素更理性。2024年审批种用奶牛进口1.11万头、进口苜蓿干草109.53万吨,较高位年份显著回落。配合智慧养殖与装备升级,成本管控趋严。

 

原奶端“量稳价弱、单产增”的格局。叠加规模化与机械化水平提升,有利于酸奶中短期保持原料供给稳定,但牧场端仍面临奶价低位的持续压力。

 

部分乳制品企业必须要走全球资源配置的道路,尤其在部分深加工原料上依赖明显,这增加了原材料成本与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同时,中小型乳制品企业只能从散户那里收购奶源,而奶源是否符合标准成为难题。

 

(二)中游:加工与标准(酸奶/发酵乳生产、质量与进口动向)

 

1.行业运行与产量结构

 

工业端总体承压。国家统计局与行业通报口径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乳制品产量2962万吨,同比下降1.9%;其中液态奶产量2745万吨,同比-2.8%(为五年来首次下滑)。

 

行业组织座谈披露:2024年原料乳过剩致企业“以粉稳奶”加大生产,库存与盈利承压,提示产品结构亟需“由常温液奶向高附加值细分(含发酵乳、功能型乳品等)”优化。

 

2.标准与质量(酸奶最直接的变量)

 

新国标落地倒计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GB 19302—2025) 由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于2025年3月16日发布,并将于2025年9月16日实施;适用“发酵乳与风味发酵乳”,新增“食品工业用浓缩乳”作为原料选项,并完善了术语、酸度等指标,为工艺与配方创新打开空间。

 

官方权威与主流媒体解读一致强调:新国标贴近市场需求、增加工艺灵活性、丰富原料选择,利于企业推出高蛋白、低(无)添加、复合谷物/果蔬等多元产品。

 

3.进口与外贸补充

 

海关通报口径经行业转引:2024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约276.8万吨,同比下降9.5%,进口结构向稀奶油、炼乳、乳清蛋白等“配料端/高附加值”倾斜,液态乳与发酵乳进口走弱。对国内酸奶而言,原料与配料端进口价格与供给将影响成本与配方选择。

 

 

(三)下游:消费与渠道(人均、结构、价格与趋势)

 

1.消费总量与结构

 

人均消费仍有提升空间。行业与官方解读显示,2024年人均奶类消费量约41.5—42.4公斤,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传统常温液奶趋于瓶颈,年轻群体与功能化细分成为增量主赛道。

 

2.价格与渠道端信号

 

酸奶价格趋势:低温稳定,常温更敏感。

 

低温酸奶:多数SKU价格稳定。 整体呈现高端定位、冷链依赖、创新驱动、价格韧性强为特点。

 

常温酸奶:价格更易“轻微下浮”,提示促销较多。总体上以常温稳定供应,创新力度不足,竞争价格敏感性高。

 

渠道端(商超便利+电商冷链):高蛋白、低糖/0糖、添加谷物果蔬、常温/冷藏并行的复合场景,将成为陈列与运营重点。

 

 

二、企业格局:两超多强,分层竞争的格局

 

1. 全国性头部:伊利、蒙牛的市场份额领先,在奶源、冷链,产能、渠道议价与品牌信任上占优,形成较高进入门槛。在价格波动与原料冲击期,头部企业通过强议价与渠道控制保持利润与市占的相对稳定。

 

2. 区域龙头:采用差异化策略占据细分市场。凭借特殊风味,地域奶源、灵活运营获利,在细分赛道(如低温、手作风格、特定菌株)形成口碑。本地深耕使其在区域市场维持高渗透率,面对全国化品牌仍具抗衡能力,并频繁通过并购、代工或乳源协议实现扩张。

 

3. 新锐与差异化品牌:以小众定位、体验门店、社群运营或功能性宣称(高蛋白、低糖、活菌)突围,在年轻人与健康消费人群中更受欢迎。协会与行业指数显示,年轻消费群体对创新酸奶接受度高,为新锐品牌提供成长土壤。尽管整体份额不大,但在渠道裂变(社区生鲜、严选平台、品牌自营)与营销创新,常能实现局部高增长,成为头部企业关注的“创新孵化池”。

 

 

三、产品格局

 

1. 基础型酸奶:疫情后消费需求升级,2023年常温酸奶规模降至461亿元,同比下降5.8%,低温酸奶市场规模约563亿元,同比下降4.8%。传统常温酸奶和基础型低温酸奶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和价格战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忠实度偏低。尤其依赖“希腊酸奶”、“奶皮子酸奶”、“干噎酸奶” 等单一流量红利的路径,使行业缺乏多元活力。

 

2. 功能性酸奶:添加益生菌,乳铁蛋白,药食同源等功能性成分的酸奶产品快速增长,正在成为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增长引擎”,而非细分小众市场。蒙牛冠益乳、盒马藻蓝蛋白椰子风味希腊酸奶等通过功能差异化赢得市场。

 

3. 现制酸奶:现制酸奶品牌通过强调“新鲜、体验、可定制”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如茉酸奶通过特色和稀缺性产品走高价值路线,产品先行、成本定价,不依赖低价竞争。

 

这些变化标志着行业已经度过了初期的、容易的变革阶段,进入了改革最复杂、最艰难的核心阶段。如何平衡好品质,口感,价格成为酸奶价值重构的关键性问题。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能力,主动重构自己的价值创造体系。

 

四、未来战略判断

 

(一)功能重构:成为核心竞争点

 

新《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发酵乳》有三大变化:酸度由大于等于70°T变为60°T 、删除酵母限量、新增“食品工业用浓缩乳”作为原料。这些规定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为酸奶释放了更多创新空间。

 

1.技术层面:竞争正从“益生菌概念”走向 “菌株功能精确化”

 

未来,以编号菌株与功效证据建立识别度,领先企业比拼的将是自有专利菌株的特定功能和存活率,而非单纯菌群数量。

 

2.跨界融合层面:“药食同源” 成为增长新方向?

 

当前,“药食同源”酸奶增长潜力巨大,已有部分乳企尝试在酸奶中加入中药材, 如蒙牛推出红枣枸杞酸奶,三元的“真的有”系列加入红参、灵芝、陈皮。但仍需解决:

 

  • 监管合规:中药材的品质,中药材在酸奶中的适用性,功效与含量需明确,避免“虚假宣传”。
  • 技术和口感:需克服药食成分带来的风味挑战。
  • 循证背书:需建立 “成分-计量-功效-适用体质”的科学链条。
  •  

在未来,药食成分标准化应用体系以技术升级成为关键壁垒,“药食同源”酸奶能否突破短期生存周期仍待考察。

 

(二)“清洁标签”成为标配而非选项

 

“无添加”、“0蔗糖”等特性正在从差异化卖点转为市场准入的基本门槛。

 

兰格格低温酸奶坚决不添加人工添加剂;简爱酸奶坚持“无添加”定位,只使用生牛乳(≥99%)和菌种;吾岛专注于希腊酸奶,原料中也只有生牛乳(≥99%)、菌种。

 

新国标对添加剂使用范围及最大用量做出更明确规定,推动行业向透明化方向发展。消费者对配料的关注正在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不再依赖添加剂来维持口感稳定和延长保质期。

 

 

(二)消费场景:精准定义,拓展重塑市场格局

 

1. 细分人群的深度运营

 

银发群体:骨骼、血压、记忆

 

运动人群:肌肉合成、体重管理、肠道健康(菌群平衡)

 

儿童成长:钙与维生素 D

 

2.特定场景

 

场景+功能: 产品延伸至早餐、代餐、运动后恢复、夜宵等具体场景。

 

场景+形态:根据场景探索新形态,实现“一种形态+多种场景”的绑定。

 

 

(三)供应链优化决定行业韧性

 

供应链并非孤立的“工程问题”,它是企业战略的神经中枢,总体上,进一步加强酸奶行业供应链的“数智化”,有效提升供应链的效率、降低成本、保障酸奶质量,推动酸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供应链优化(奶源掌控 + 冷链与半成品能力 + 长约/溯源机制)决定酸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盈利弹性;未来三年,这将是行业分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头部要把优势转为可持续力;区域企业要把地缘优势转为稳定供应链;中小企业要以联盟、半成品与细分定位转守为攻。

 

行业的整体韧性,将来自于监管、地方与企业三方共同修复与强化“奶源安全、利润共享、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链条。

 

 

结语:谁能成为价值重构核心阶段的突围者?

 

在这个价值重构的时期,唯有在供应链韧性与产品创新上双轮驱动,在品质与安全双层把关,方能赢得先机。同质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迫使企业走出舒适区,走向真正的价值创新。酸奶行业的下一轮分化,取决于谁能真正打通“功能价值—稳定供应—消费场景”的闭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用于行业传播研究,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公众号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任何责任。传播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信息。

 

内容来源:中国食品工业会客厅

 

2025 SIAL 西雅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上海)

75个国家及地区    5000+展商     35万+食饮爆款

全球全品类一站式采购平台
拓全球供应商人脉,掌握行业趋势

现在免费领¥199门票